Morrisss
vip
幣齡 1.5 年
最高等級 0
用戶暫無簡介
無效溝通有三個特徵:分別是,人身攻擊,質疑動機,過度發散。這些溝通,溝通100次,溝通一次,受傷一次,而且不會有任何的進展。
查看原文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如果一個人能不斷去學習,持續更新自己的認知,那麼他的內心就永遠是一片沃土,總能生出新的枝條來。於是,最普通的生活裏,他也走出了新的發現,最熟悉的曲子,他聽出了不一樣的心情,就連最平凡的生活,他也過得有滋有味。他雖以扎根於此,但思想的枝條早已伸向遠方,所以他不必走出家門,也能讓自己生活在不斷更新的風景中。內心豐盈者,獨行也如衆。
查看原文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有人在加重你的羞恥心嗎?把人留在底層的方法就是加重羞恥心。在情緒裏,羞恥和內疚是能量等級最低的,是負能量中最厲害的角色。一個人有了強烈的羞恥感,就會被人拿捏貶低,走向沒有配得感的心境中,沒有爭取的勇氣,只會等待分配或者自我放棄,會越來越懷疑自我。
查看原文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別總拿別人的標準來苛求自己,你有什麼樣的能力就過什麼樣的生活,坦然面對自己的節奏,不焦慮,不強求,隨緣而行,盡力而爲,人生自有最合適的安排。大部分人之所以活得累,是因爲他們總是活在別人的評價裏面。與其迎合他人的期待,不如在自己的世界裏面發光。你若能夠專注熱愛,旁人的眼光自然不值一提。
查看原文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脫離原生家庭的幾種表現:你不再因爲父母的話而內疚,你敢對父母說不,父母的情緒不再決定你的情緒,允許父母就是會失望,不犧牲自己的感受填補父母的遺憾、孤獨和情緒空間,不再靠控制、討好強迫完美來獲得愛。
查看原文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有人悄悄跟我說啊,他說,你知道別人在背後,都是怎麼議論你的嗎?我說,我不需要知道,但是此刻我很想知道,當時你替我說了什麼。
查看原文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盡量多研究自己,研究自己適合什麼,喫什麼,愛好什麼,性格怎麼樣,健康怎麼樣,適合什麼,不適合什麼,在了解人性以後,更要了解自己,研究別人是小聰明,研究自己是大智慧,看別人有什麼,說別人做什麼很容易,但是看自己很難,尤其是看懂自己的缺點,難於上青天。如果自己都搞懂了,自然就會往高處走,自己每天要超越的,不是別人,而是昨天的自己。
查看原文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在中國道德綁架爲什麼這麼普遍呢?是因爲道德缺乏一個根基,這個根基是個人權利。在古代呢,從不宣傳個人權利,只弘揚社會道德。結果就是道德凌駕於個人權利之上,侵犯了個人權利,是社會道德整體淪爲綁架個人權利的工具。而且這種傳統呢,由來已久。道德觀是儒家的核心價值觀,儒家的理論核心是研究人與人的關係,仁義禮智信都是如此。但是儒家道德缺一塊地基,因爲儒家不研究個人權利。事實上,個人權利是構建人與人道德關係的地基。只有承認並尊重每個人的生命權身體權、財產權一系列的個人權利基礎之上,道德大廈才是穩固的健康的可生長的。舉兩個簡單的例子,張三說讓一個梨給李四喫,結果李四卻說,這個梨本來就是我的,不用你讓。這個案例說明,道德是建立在產權至上的,沒有財產權的人,沒有個人權利的人,她連行使道德的資格都沒有。再例如,老人在地鐵上要求女孩讓座,女孩有沒有不讓座的權利?如果女孩兒必須讓座,那道德的自願性就喪失了,道德就直接淪爲了強迫和強制,變成了規則和法律。所以恰恰要保護不讓座的權利,才能讓道德具有正當性、自願性和高尚性。你越批判別人不道德,道德就越不道德,道德只要沾上一點點的強制,道德警察就會像宗教警察一樣無孔不入。因爲道德是誅心的,道德遠比法律管的更寬。
查看原文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很多親密關係中無法解決的矛盾,其實並非誰對誰錯的爭執,而是兩個“對”之間的衝突。所謂“強調情緒價值”,並不是去取悅、順從或討好對方,而是承認彼此的情緒與需求都具有正當性。理解並不意味着認同,而是一種接納——承認對方作爲一個獨立的人,其感受自有其合理存在的理由。親密關係中真正需要面對的,不是如何分辨對錯,而是在兩個“對”的拉扯中,仍能彼此尊重、彼此看見。因爲關係的意義,從來不是尋找一個能順從我一輩子的人,而是能透過她的眼睛,發現,啊,原來世界還可以這樣被看待。
查看原文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你爲什麼掙不到錢?真相往往讓你如坐針氈。我們先來做一個殘酷的解剖,你掙不到錢的膿瘡一次性捅穿。其實,你不是掙不到錢,你是不配賺到那麼多錢。這句話很刺耳,但你先忍着,看完下面這這幾條,你再看看有沒有中招。第一,你所謂的努力不過是重復的懶惰。你是不是每天都很忙,上班摸魚,下班躺平,偶爾偶爾加個班呢,就覺得自己鞠躬盡瘁,你還管這個叫努力。其實其實這就是懶,懶得動腦子。你重復低水平的勞動,從不思考如何提升自己的核心價值。你的努力和一頭拉磨的驢沒什麼區別,你走得再久,也離不開那個磨盤。
第二,你的那個技能廉價的像菜市場的那個爛菜葉,你想一想啊,你會什麼呀?是個人就能動手的那個行政雜務,動動手就能夠搞定的文員後勤,或者說或者說在網上搜一下,就能夠找到答案的解決方案。你的技能是否稀缺,是否難以被取代?如果不是,那你憑什麼能夠比別人掙到更多的錢?你有沒有想過,你的餘生從畢業那天起,就再沒有長過新的葉子,反而在加速的折舊。
第三,你整天麻痹自己,用知道代替做到。你收藏了無數乾貨帖,你買了無數的線上課,你還刷了很多教你掙錢的視頻。就感覺自己感覺自己每天都在吸收新的知識,然後呢道理什麼都懂,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其實真正的學習是痛苦的,需要你反復的去練習、犯錯、復盤。而你而你只享受了消費知識的快感,卻逃避了實踐知識的艱辛。第四,你的財富被你的眼界鎖死在方寸之間。你高估了自己一年能做的事兒,低估了十年以後還
查看原文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有一種說法,就是你愛的所有東西,你都得不到,不接受任何反駁。比如說,你愛喫蛋糕,其實你愛的並不是蛋糕,你愛上的只是蛋糕融化在你舌頭上的感覺。但是這種感覺只能經歷而不能擁有。爲了再次體驗這種美好的感覺,你只有一勺又一勺的喫它。蛋糕跟舌頭的接觸只有流程,沒有結果,只能經歷,不能擁有。我們愛上的是經驗,卻誤以爲愛上的是蛋糕,所以一直追逐,卻永遠不會滿足,這就是所謂的欲壑難填。
查看原文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人本應有自己的個性與想法,按照本心去生活,這是最自然的狀態。可現實中,大多數人並非如此。爲了生計、關係、地位,他們學會了隱藏、迎合、妥協,漸漸戴上了面具,去扮演社會希望看到的角色。於是,一個個鮮活的我成了被壓扁的別人。其實,每個人都有個性,只是有的人不得不收斂它。能力不足時,就只能順從環境;而當一個人足夠強大,他便不必討好誰,也無需僞裝。他可以忠於自己的想法,用自己的方式生活。所以,看起來有個性的人,並非古怪,只是他們更自由。社會的進步,往往源於那些拒絕表演的人。若所有人都只是適應規則,世界就不會前進。幸福亦如此,不是取悅所有人,而是忠於自己的心。真正活得通透的人,不在乎面具,而在乎真實;不演別人,而活成自己。
查看原文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喫的太多,身體承載不了,身體會被壓垮。同樣的,思慮過多,精神上也無法承載,精神容易崩塌。第一,思傷脾,思慮過多,就會傷害脾髒。胰髒是純情緒性器官,脾髒越弱,情緒越差;情緒越差,脾髒越弱,惡性循環。第二,多思多慮就會膽小。但是疑神疑鬼,一驚一乍,極度敏感,災難化思維,一旦變成敏感多疑的人,就活不好自己,愛不好他人。所以,控制飯量,控制思量。
查看原文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爲什麼一個思想深遂的年輕人,很大概率會一事無成?因爲思想走在了閱歷的前面,如果你沒有去親身實踐,你懂得的越多,你就會越割裂,就越無法走在人生的道路上。很多人在很小的時候,就開始思考生命的意義,我們自覺不是烏合之衆,也很快的會從社會現象當中看到本質,去摸索一些社會運轉的規律,但是大多時候會被這些東西反噬,當你知道的太多,想要的太多,害怕的也會太多,繼而失望也就越多,無能爲力的感覺和生活的灰色地帶也就會越多,這種復雜的嵌套思想框架,想的越多,行動力就會越低,在思想上不斷的做加。行動上就會不斷的做減法,因爲你的每一分鍾都會停下來復盤,且懷疑這便是思想上的自我毀滅,這是聰明人的弊端。不要覺得自己的思想很深刻,思想是會隨着環境變化的。我們需要做的是去彎腰做一些自以爲已經懂得了的小事兒,去成長,去積累,去接觸,去身處力行的感受這個社會。如果感覺一直停滯不前,那就說明一定是思想走得太快。你需要去等等你的身體,需要你去花費時間在實踐上,然後你的思想才能夠更進一步。這兩者永遠是相輔相成的。如果說你非要等到所有的精神藍圖都已經規劃好了再去行動,抱歉,你等不到,因爲你想的越多,你就越難開始。
查看原文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中國人幾千年來,把苦難喫成了文化。中國的美食豐富且味道繁雜,其實背後藏的是衆多的苦難。一個地方的美食越多,這個地方曾經的苦難也就越多。比如說,貴州的折耳根味道像魚缸水,卻能夠成爲餐桌的硬菜。那是因爲清朝時候大旱,百姓無糧,硬生生的把這種腥味喫成了習慣,甚至成了特色。而重慶的火鍋呢,本質上是纖夫的求生飯,揀富人不要的動物內髒,用辣椒和花椒壓腥味,既能延緩變質,又能麻痹飢餓的腸胃。而東北的亂燉,看似是家常,其實是闖關東農民的拓荒飯,有啥燉啥,一鍋能頂全家一日三餐。而河南的胡辣湯、燴面湯源自於1942年的大飢荒,用湯水撐飽肚子才活下來,陝西的鍋盔病得能當磚頭,因爲能帶着逃荒三個月不壞。所以,中國的美食,其實是苦難社會下,生存環境的寫照。
查看原文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人除了賺錢,其實不需要太多的社交,最好的狀態就是銷聲匿跡。
查看原文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窺探欲不強的人,往往沒什麼嫉妒心。反而那些喜歡打聽別人隱私的,嫉妒心都格外重,他們總愛問你收入多少、感情怎樣。比如你新買件衣服,他嘴上誇好看,扭頭就去查價格。還擅長以關心你爲名,閒聊套你話。再把你的私事當八卦傳,本質是自我價值感低。靠窺探別人來找優越感和掌控感,這種人往往不善,因爲嫉妒讓他覺得你不配,一旦心理失衡,就會冷嘲熱諷、造謠生事、背後下刀。
查看原文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一會熱臉、一會冷臉的人,其實是在用情緒操控你。這種人並不是真心對你,他只是既嫌棄你,又舍不得你,因爲你對他還有利用價值熱臉,是爲了哄你辦事;冷臉,是爲了逼你讓步他不想失去你,但也從未尊重你真正的朋友,是平穩的、真誠的。只有操縱者,才需要用情緒制造控制感面對這種人,最聰明的做法就是抽離情緒,保持距離別讓你的善良成了他操控的工具。
查看原文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不要爲人性而感到意外,也不要花太多時間對敵人、對不幸、對醜陋行爲耿耿於懷。少一點自憐情節,誰痛苦、誰改變,誰成長、誰受益,你不是受害者,你是人性災難的幸存者,是上位者、是覺醒者。
查看原文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謹慎地擁有,珍惜地使用,勇敢地舍棄。
查看原文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 熱門話題查看更多
  • 置頂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