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幾千年來,把苦難喫成了文化。中國的美食豐富且味道繁雜,其實背後藏的是衆多的苦難。一個地方的美食越多,這個地方曾經的苦難也就越多。比如說,貴州的折耳根味道像魚缸水,卻能夠成爲餐桌的硬菜。那是因爲清朝時候大旱,百姓無糧,硬生生的把這種腥味喫成了習慣,甚至成了特色。而重慶的火鍋呢,本質上是纖夫的求生飯,揀富人不要的動物內髒,用辣椒和花椒壓腥味,既能延緩變質,又能麻痹飢餓的腸胃。而東北的亂燉,看似是家常,其實是闖關東農民的拓荒飯,有啥燉啥,一鍋能頂全家一日三餐。而河南的胡辣湯、燴面湯源自於1942年的大飢荒,用湯水撐飽肚子才活下來,陝西的鍋盔病得能當磚頭,因爲能帶着逃荒三個月不壞。所以,中國的美食,其實是苦難社會下,生存環境的寫照。

查看原文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留言
0/400
暫無留言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