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e 廣場活動:#发帖赢代币CGN 💥
在 Gate 廣場發布與 CGN、Launchpool 或 CandyDrop 相關的原創內容,即有機會瓜分 1,333 枚 CGN 獎勵!
📅 活動時間:2025年10月24日 18:00 – 11月4日 24:00(UTC+8)
📌 相關詳情:
Launchpool 👉 https://www.gate.com/zh/announcements/article/47771
CandyDrop 👉 https://www.gate.com/zh/announcements/article/47763
📌 參與方式:
1️⃣ 在 Gate 廣場發布原創內容,主題需與 CGN 或相關活動(Launchpool / CandyDrop)相關;
2️⃣ 內容不少於 80 字;
3️⃣ 帖子添加話題:#發帖贏代幣CGN
4️⃣ 附上任意活動參與截圖
🏆 獎勵設置(總獎池:1,333 CGN)
🥇 一等獎(1名):333 CGN
🥈 二等獎(2名):200 CGN / 人
🥉 三等獎(6名):100 CGN / 人
📄 注意事項:
內容必須原創,禁止抄襲;
獲獎者需完成 Gate 廣場身分認證;
活動最終解釋權歸 Gate 所有。
解密 DeFi:代幣、流動池與金庫的演進之路
作者:Andrew Hong 來源:cryptodatabytes 翻譯:善歐巴,金色財經
如今,許多人包括貝萊德 CEO Larry Fink 和羅賓漢 CEO Vlad Tenev都認爲萬物皆可代幣化。盡管這種說法看似誇張,容易被忽視,但其背後的邏輯在於:鏈上資產能提供遠高於鏈下的流通性、流動性和回報率。
但如果不真正理解加密貨幣的底層邏輯(而非僅停留在代幣表面),你可能會覺得,新一輪應用熱潮只是由同質化穩定幣和不明來源的收益驅動。即便區塊鏈技術上所有信息都透明可查,也很難看清背後的底層模式與策略;你還可能誤以爲,激進的代幣激勵仍在推動行業增長。但事實上,2020-2023 年那種單純依賴挖礦套利和資金輪動的時代,已基本落幕。
去中心化金融(DeFi)在每一輪加密週期中都在不斷演進,每一次都將傳統金融與經濟學數百年的經驗,濃縮到鏈上協議中 —— 這些協議比鏈下對應產品更高效、無需信任且無需許可。最初是將資產打包成代幣,隨後是將代幣整合爲資金池以支持借貸與交易,如今則是通過金庫類協議,將資金池與組合管理、復雜結構化產品結合。
收益來源的利差邏輯概念上很簡單:你可將多個代幣存入資金池和金庫,通過疊加獲取收益,任何用戶使用這些代幣進行金融交易時,你都能賺取手續費:
這類利差在傳統金融中其實早已存在,但僅對大型中介機構(銀行、基金)開放,普通用戶在大通銀行帳戶中只能拿到微不足道的 1 美分收益。而在加密領域,這些收益會直接歸用戶 / 流動性提供者所有。
過去五年,DeFi 的機遇與復雜性呈指數級增長 —— 接下來,我將爲你逐一拆解核心邏輯。若想在 DeFi 領域立足,你必須理解這些基礎概念及其關聯:
本文將聚焦這些概念背後的商業邏輯(是什麼與爲什麼),而非代碼層面的技術細節(怎麼做)。上述三者均通過智能合約運行,多組智能合約協同工作,共同構成一個協議。
理解代幣飛輪
代幣本質是遵循特定標準(ERC20、ERC721、ERC1155)的智能合約。對於穩定幣和目標成爲藍籌代幣的資產而言,有兩個核心目標:
任何能實現這兩個目標的代幣,最終都會形成強大的增長飛輪:
需要說明的是,這裏的飛輪並非指通過中心化交易所上市、數字資產財庫等方式將市值炒至 10 億美元,而是指代幣在 DeFi 生態中的實際應用規模達到這一水平。
由於代幣需在衆多不斷變化的協議間流轉,多數人會將代幣視爲單一資產,僅關注表層交易討論 —— 這種理解方式存在偏差。
我們先從代幣的發行與贖回管理說起。有實際抵押品支撐的代幣,通常會通過代碼模塊,將鑄造和銷毀功能委托給另一個合約或白名單地址。
以下是穩定幣的主要類別(含發行方 / 部署時間):
1. 法幣抵押型穩定幣
2. 超額抵押型穩定幣
3. 算法型穩定幣
4. Delta-中性穩定幣
總體來看,代幣的演進趨勢是:抵押品類型更趨多元化,超額抵押率逐步降低,如 Ethena 這類德爾塔中性策略的抵押率僅爲 101%,而 DAI 的抵押率約爲 270%。由於復雜經濟模型的高度不可預測性,算法穩定幣時代已正式終結。
接下來,我們聊聊包裝代幣及其在飛輪中的作用。最典型的包裝代幣是 WETH,它能將以太坊原生資產 ETH 轉換爲 ERC20 代幣。這種轉換十分必要,因爲多數合約均基於 ERC20 標準構建,WETH 可簡化交互邏輯。你可隨時將 WETH 解包爲 ETH,贖回底層資產;ETH 的數量僅與 WETH 數量掛鉤,與最初進行包裝操作的錢包無關。
協議可通過包裝代幣實現多種功能,例如:
以上每個功能僅舉了一個協議案例,但這些都是以太坊上數百個協議通用的模式。
由於包裝代幣遵循 ERC 標準,它們通常可在其他協議中復用。我們以 USDe 爲例(它是當前最強代幣飛輪的典型案例,截至 2025 年 10 月 22 日,市值已達 120 億美元):
即便你暫時看不懂這些術語也無需擔心 —— 接下來我們會詳解這些包裝代幣背後的資金池類型與操作邏輯。整個流程可概括爲:USDe -(質押)-> sUSDe -(拆分)-> PT-sUSDe 與 YT-sUSDe -(存入)-> PT-sUSDe/USDC -(金庫)-> MC_PTS
你可將所有這些包裝代幣視爲基礎 USDe 代幣的延伸 —— 它們具備基礎代幣沒有的附加價值與功能。分析某一代幣時,需梳理其所有關聯的包裝代幣,才能全面理解其價值與增長潛力(盡管這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資金池的運作機制與盈利方式
在上述案例中,所返還的包裝代幣代表 “資金池” 的份額,而資金池是接收底層代幣存入的合約。如今,“資金池” 已成爲通用術語,指代任何可同時持有多名用戶代幣存款、且便於其他用戶調用的合約。它是一套點對點(P2P)系統,由協議負責管理所有所有權記錄、計算邏輯與訂單匹配規則。資金池的核心目的始終是:爲一系列金融訂單 / 操作最大化資金效率,並讓用戶通過獲取使用費實現盈利。
以下是你需要了解的主要資金池類型,按其在生態系統中發展並流行的順序排列:
1. 借貸資金池(貨幣市場)
2. 交易資金池(流動性池)
關於交易對訂單匹配機制(如 AMM、中央限價訂單簿 CLOB、意圖做市商、永續合約 DEX 等)的爭議較多,但這些差異與本文核心主題關聯不大,後續可單獨探討。
3. 質押資金池(保險基金)
4. 激勵資金池(計量器)
5. 策略資金池(金庫)
6. 結構化資金池(結構化金融)
金庫管理與收益策略
從協議層面看,許多資金池的收益相互獨立,但通過包裝代幣產生關聯。用戶如何輕鬆管理所有這些包裝代幣與資金池,以優化收益?答案在於 “策略”。
2019 至 2022 年間,用戶需手動發現並管理跨代幣、跨資金池的策略。一些熱門策略包括 “槓杆加倉”—— 例如在借貸池中存入 100 美元 ETH,借出 80 美元 USDC,將 USDC 兌換爲 ETH 後再次存入,以獲取額外收益。這種策略需承擔 ETH 價格跌破 LTV 觸發清算的風險,但只要 USDC 借貸利率低於 ETH 存款利率,就能實現盈利。進入各類挖礦金庫通常需要完成多筆跨交易的兌換 / 存入 / 質押操作。爲解決這一問題,Solidity 開發者會將這些函數調用聚合到單獨合約中,用戶只需簽署一筆交易即可建立頭寸 —— 這種機制被稱爲 “zap”(首見於 DeFi Zap)。隨後,Zapper、Instadapp、Defisaver 等產品爲每個新上線的協議開發大量 zap 合約,如同 “打地鼠” 般應對快速迭代。考慮到安全風險,這類合約的部署難度也極高 —— 你可通過了解 Defisaver 的架構,一窺其復雜性。正如預期,沒有任何團隊能跟上所有新 DeFi 協議 / 版本 / 金庫的節奏。如今,面向散戶的此類產品(如上述槓杆管理工具,或 Reserve、Glider.fi 等組合 / ETF 管理工具),其用戶體驗已較 2020 年提升 10 倍。
因此,讓用戶將資產存入 “自行管理各類 zap” 的金庫(並將 zap 稱爲 “策略”)成爲自然選擇。當前多數金庫遵循 ERC4626 標準,該標準包含以下核心要素:
與所有 ERC 標準類似,ERC4626 基礎標準之上衍生出衆多擴展標準(如 ERC7540)。部分擴展未形成統一標準,而是協議專屬,例如 Morpho 金庫 V2 中的適配器。
當前的金庫策略較爲相似:金庫將代幣存入一組借貸 / 流動性池,多數策略不使用或僅使用少量槓杆。手動管理型金庫的最佳案例是 Morpho—— 管理者通過控制不同市場的額度與資金流向實現策略;Yearn 與 Lagoon 也是優質案例。此外,還有 Sommelier、Beefy 等協議自動化金庫,以及 Hyperliquid 金庫這類支持交易策略的產品。當前行業正處於探索階段,各團隊致力於打造 “覆蓋最多資金池 / 代幣、並能在其中執行與管理策略” 的靈活金庫。
以 Morpho 金庫爲例,用戶(存款人)的收益結構如下:
Morpho 金庫“原生費用” 來自不同配置中底層借貸池的利用率分成;MORPHO 與 SEAM 代幣是額外的激勵排放;金庫管理者收取 15% 的高額業績提成。
當前金庫存在透明度問題:用戶往往無法理解其底層實際執行的策略。Herd 團隊正致力於解決這一問題,後續將推出相關功能。請謹慎對待高收益金庫的存款操作。
結合前文所學內容,以 Ethena 穩定幣 USDe 爲例,可將代幣飛輪中的所有元素串聯,形成如下流程圖:
每一個資金池、包裝代幣與金庫,都在爲基礎 USDe 代幣增添價值;隨着 Ethena 的發展,生態系統將推動構建更復雜的資金池與金庫。所有這些都會催生更多 USDe 的鑄造需求。
顯然,代幣發行方希望盡可能掌控這一飛輪產生的收益。因此,發行方自行推出金庫的做法日益普遍,例如 Perena 與 Midas(其安全性尚待觀察,目前僅見零星提及)。
總結思考
若你能讀到此處,首先要感謝你在 AI 時代仍願意深度閱讀 —— 現在你應已更清晰地理解 DeFi 的發展歷程與核心邏輯。未來再聽到他人討論代幣或資金池時,你將知道如何梳理相關代幣、資金池與金庫的關聯網路,開展更具深度的討論。
需說明的是,本文未涵蓋與代幣、資金池、金庫運作風險相關的諸多底層概念與細節差異。這些風險多與跨協議代幣定價、預言機問題(聚合鏈下價格數據 / 計算結果,作爲鏈上代幣定價的可信來源)相關 —— 建議你查閱相關資料,了解現有預言機機制。此外,還需關注幕後的最大可提取價值(MEV)與狙擊機器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