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內漲超66%,黃金一路高歌背後的邏輯

黄金價格一度衝破4378美元/盎司,年內漲幅已超過66%,創下1979年以來的最佳年度表現。

暴漲溯源:美元信用裂痕與多重因素共振

黃金與美元的百年博弈史

黃金與美元的關係是解讀金價波動的核心密碼,二者的博弈史可追溯至二十世紀。1944年布雷頓森林體系確立“美元與黃金掛鉤、各國貨幣與美元掛鉤”的雙掛鉤機制,此時黃金成為美元信用的錨定物,金價被固定在35美元/盎司。1971年尼克松政府宣布美元與黃金脫鉤,標誌著信用貨幣時代的正式到來,黃金從貨幣屬性轉向投資屬性,但“美元跌、黃金漲”的負相關關係卻延續至今。

數據顯示,過去50年黃金與美元指數的相關性為-0.68,尤其是在美元信用體系遭遇衝擊的關鍵節點,這種負相關性更為顯著。例如1971年布雷頓森林體系瓦解後,黃金價格在十年內從35美元/盎司漲至850美元/盎司;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美元指數短期暴跌引發金價兩年翻倍。2025年的金價暴漲,本質上是這一歷史規律的再次演繹。

美元信用危機:本輪漲幅的核心引擎

2025年美元信用體系遭遇多重衝擊,成為金價突破的關鍵推手。从基本面看,美債規模已突破37萬億美元,政府停擺事件再次發生,區域銀行信貸危機持續發酵,美元穩定幣的推行也可能削弱美元信用(因為通過美元穩定幣,美國政府可以繞過美聯儲獲得“曲線鑄幣權”,通過“發行並抵押美債——發行美元穩定幣——兌換美元”的路徑,美國政府可變相奪取數字美元鑄幣權,干預美聯儲的貨幣政策獨立性)……這些問題不斷削弱市場對美元的信任。作為非信用貨幣資產,黃金無需依賴任何國家主權背書,自然成為對沖美元風險的首選工具。

美聯儲的貨幣政策轉向進一步強化了短期的弱美元狀況。2025年9月17日,美聯儲啟動降息,將聯邦基金利率降至4.00%-4.25%,點陣圖釋放年內再降50基點的信號,市場對10月降息25bp的預期概率高達98%。美元指數已經從年內高點回落超過8%,10年期美債實際利率從4.5%降至3.2%,隨著實際利率的下降,黃金作為零息資產,其配置價值反而顯著提升。

地緣風險與通膨預期的疊加共振

2025年全球地緣風險指數升至近10年新高,俄烏衝突持續發酵、中東局勢緊張等事件不斷刺激市場避險情緒,最近兩個月黃金價格月漲幅均超過10%,凸顯市場的避險情緒。

通膨層面,儘管全球核心通膨回落至3.2%,但仍高於主要央行2%的目標,且地緣衝突引發的能源、糧食價格波動可能再度推升通膨。歷史數據顯示,1971年布雷頓森林體系瓦解至今,黃金價格漲幅超過50倍,遠超全球年均3.5%的通膨率;2020-2023年全球大通膨週期中,黃金年化漲幅12.3%,顯著跑贏同期6.8%的全球年均通膨,這種抗通膨屬性促使資金持續流入黃金市場。

資金圖譜:長期配置與中期投資的雙重驅動

央行:"壓艙石"級別的長期買家

全球央行的持續增持是黃金市場最穩定的支撐力量,這種配置絕非短期投機行為,而是基於國家戰略的長期布局。數據顯示,全球央行已連續三年每年增持黃金超過1000噸,95%的受訪央行預期未來12個月官方儲備將繼續增加。我國央行表現尤為突出,已連續11個月增持黃金,9月末黃金儲備達7406萬盎司,較年初增長近10%。

從結構上看,新興市場央行是增持主力,近5年其黃金儲備占比從10%升至18%。央行增持黃金的核心邏輯在於對沖美元信用風險、維護金融穩定、平衡資產組合與對抗通膨,本質是通過增持黃金實現外匯儲備多元化,降低對美元資產的依賴。黃金儲備規模也是國家信用與金融實力的重要象徵,能增強國際市場對本幣的信心。這種"官方儲備級"的需求形成了黃金價格的剛性支撐,即便遭遇短期回調也能快速修復。

金融機構:策略驅動的核心交易者

各類金融機構構成黃金市場的中堅力量,其行為兼具趨勢性與策略性特徵。

以公募基金為例,公募基金通過黃金ETF被動響應投資者需求,2025年9-10月全球黃金ETF單月淨流入173億美元,其中全球最大黃金ETF(SPDR Gold Shares)持倉量較年初增長45%,國內華夏黃金ETF(518850)規模突破300億元。

散戶:從消費到投資的全面入場

散戶資金的大規模湧入也是行情的重要推手,呈現消費與投資雙輪驅動特徵。消費端,中國、印度等傳統黃金消費國需求旺盛,僅中國婚慶市場每年消耗黃金超過300噸,2025年金店實物黃金銷量同比增長28%,周大福等品牌黃金首飾價格站穩1247元/克仍供不應求。

投資端表現更為強勁,散戶投資性購買量同比增長45%,金條、金幣銷量翻倍,紙黃金、黃金積存等產品備受青睞,工商銀行"積存金"2025年規模突破500億元。散戶入市的核心動機包括抗通膨、對沖股市波動與趨勢跟風,尤其在金價突破歷史高點後,“追漲效應”顯著放大了市場成交量。

黃金避險功能的現實考量

常規通膨中的保值效能

在普通通貨膨脹環境下,黃金的保值能力已被歷史反覆驗證。2020-2023年全球大通膨週期中,黃金價格從1700美元/盎司漲至2500美元/盎司,年化漲幅12.3%,遠超同期6.8%的全球年均通膨,有效保障了資產購買力。

對個人投資者而言,將5%-10%的資產配置於黃金,可有效對沖物價上漲對財富的侵蝕。从配置工具看,黃金ETF流動性高、交易成本低,適合普通投資者;金條、金幣等實物黃金則更受注重實物持有感的投資者青睞,但需考慮存儲成本與流動性限制。

極端環境下的避險邊界

在戰爭等極端場景中,黃金的"危機對沖器"屬性凸顯,但也有潛在風險。

黃金是跨週期財富載體。是戰爭時期最可靠的“資產保值工具”,且在戰後恢復階段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例如一戰後的德國,因戰爭賠款引發惡性通膨,馬克匯率暴跌,1美元馬克從1921年的64馬克升至1923年的4.2兆馬克,這意味著持有馬克的居民財富化為烏有,但持有黃金的居民則能保持財富價值(1923年,1盎司黃金可兌換的馬克從年初的1.2萬馬克升至年末的4.2兆馬克,完全對沖了惡性通膨)。在這種時期,跨戰亂週期持有黃金可以在戰後迅速恢復財富,持有黃金的人可以用於重建家園、投資實業,而持有法幣的人則可能面臨貨幣作廢的風險。

但個人儲備黃金需警惕政策風險,歷史上極端時期政府強徵黃金的案例屢見不鮮:二戰時期納粹德國頒布《帝國黃金法令》,強制公民上交所有黃金,違者處以重刑;太平洋戰爭時期日本實施"黃金統制令",禁止私人持有黃金;包括1933年大蕭條時期的美國,國會通過《1933年銀行法》廢除私人持有黃金的權利,強制以20.67美元/盎司的價格徵收民間黃金,次年卻將黃金官方價格上調至35美元/盎司,相當於“低價收、高價賣”直接剝奪民眾財富。當國家面臨生存危機時,個人黃金儲備可能面臨被徵用的風險,這是黃金避險功能的邊界。

延伸思辨:比特幣與黃金?

核心屬性的本質差異

黃金是世界大戰時的避險資產,比特幣是規避局部地區戰亂的避險資產。黃金歷經千年驗證,具備無主權背書、無信用風險、較強稀缺性的特性,長期霸榜"終極非信用資產"地位。而比特幣的"避險屬性"尚未經歷極端危機考驗——在沒有電腦和手機,甚至沒有網路和電力的戰亂地區,比特幣無法像實物黃金一樣直接發揮交換功能。但如果只是局部地區的戰亂,人能轉移到其他安全地區,則比特幣比黃金更容易帶走。

稀缺性層面,比特幣更明確。黃金全球儲量有限且開採成本高昂,每年新增產量僅約3000噸,但時有發現大型金礦的報導;比特幣總量固定為2100萬枚,其稀缺性更確定。

市場結構的顯著分化

兩類資產的持有者結構與市場特徵差異顯著,決定了其價格驅動邏輯的不同。黃金市場以長期資金為主導,央行與長期機構投資者持有量占比超過60%,這種結構使其能抵禦短期流動性衝擊。

比特幣則仍以中短期資金為主,雖然這個週期新增了不少長期配置資金(國家戰略儲備、比特幣ETF、比特幣DAT等),但日均換手率仍然較高,且槓桿交易占比超過60%。這種高換手、高槓桿的特徵使其在風險偏好收縮時更容易被拋售。此外,比特幣與納斯達克的聯動更多,與黃金的聯動較少,進一步證明其"風險資產"屬性,而非“避險資產”屬性。

未來定位的互補而非取代

從發展趨勢看,比特幣與黃金更可能形成互補格局。黃金憑藉千年積淀的信用基礎與實物屬性,仍是全球央行與機構的核心儲備資產,在應對主權信用危機、極端戰爭等場景中具有不可替代性;比特幣則依托區塊鏈技術,在抗通膨、跨境支付、資產全球化配置、財富全球流動等領域展現出獨特優勢。

對個人投資者而言,黃金可作為資產組合的"安全墊",提供確定性的避險與保值功能;比特幣則可作為高風險配置的一部分,博取技術革新帶來的超額效益,但需承受其價格劇烈波動與少數地區監管政策的不確定性。

BTC-1.59%
查看原文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留言
0/400
暫無留言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