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e 廣場活動:#发帖赢代币CGN 💥
在 Gate 廣場發布與 CGN、Launchpool 或 CandyDrop 相關的原創內容,即有機會瓜分 1,333 枚 CGN 獎勵!
📅 活動時間:2025年10月24日 18:00 – 11月4日 24:00(UTC+8)
📌 相關詳情:
Launchpool 👉 https://www.gate.com/zh/announcements/article/47771
CandyDrop 👉 https://www.gate.com/zh/announcements/article/47763
📌 參與方式:
1️⃣ 在 Gate 廣場發布原創內容,主題需與 CGN 或相關活動(Launchpool / CandyDrop)相關;
2️⃣ 內容不少於 80 字;
3️⃣ 帖子添加話題:#發帖贏代幣CGN
4️⃣ 附上任意活動參與截圖
🏆 獎勵設置(總獎池:1,333 CGN)
🥇 一等獎(1名):333 CGN
🥈 二等獎(2名):200 CGN / 人
🥉 三等獎(6名):100 CGN / 人
📄 注意事項:
內容必須原創,禁止抄襲;
獲獎者需完成 Gate 廣場身分認證;
活動最終解釋權歸 Gate 所有。
美國資本主義的結構性失敗:爲什麼資本不再投資,只愛放貸?
原文標題:《The Structural Consequences for Growth》
作者:arndxt,加密 KOL
編譯:Luke,火星財經
市場不會自我修正。政府再次成爲生產函數的一部分。
終局不是崩潰,而是可控的衰退——一個依靠反射性流動性(reflexive liquidity)和政策腳手架(policy scaffolding)生存的金融體系,而不是生產性的再投資。
美國經濟正進入一個「受管控的資本主義」(managed capitalism)時代: 股權正在退卻, 債務佔據主導, 政策是新的增長引擎, 而金融已成爲經濟本身。
名義增長可以被制造,但真正的生產力需要重建資本、勞動力和創新之間的聯繫。 沒有這個,系統得以維系,但它不再產生複利(compounds)。
股權市場,曾是美國資本主義的核心引擎,如今卻已系統性地失靈,無法爲美國廣大企業提供可觸達的資本。其結果是資本大規模地遷移到私人信貸(private credit),後者現在已成爲中端市場和資本密集型領域事實上的資本配置者。
公開募股(Public equity issuance)仍處於數十年來的低點,而私人債務的資產管理規模(AUM)已超過 1.7 萬億美元,這正是金融化晚期週期的鏡像。公司越來越傾向於債務而非股權,不是因爲它們信用更好,而是因爲公開市場的結構已經破碎:低流動性、被動投資的集中化,以及對重資產模型(asset-heavy models)的懲罰性估值倍數,使得上市變得毫無經濟效益。
這創造了一個扭曲的激勵循環:沒有人想要資產負債表。輕資產、尋租(rent-extracting)的商業模式主導了估值框架,而資本密集型的創新則渴求股權融資。與此同時,私人信貸已經接受了「資產捕獲」(asset capture)模型:貸款人無論如何都會贏——要麼在項目成功時賺取高額利差,要麼在項目困境時攫取硬資產。
這一趨勢是長達四十年的「超金融化」(hyper-financialization)實驗的頂峯。由於利率在結構上長期低於增長率,投資者不是通過生產性投資,而是通過金融資產增值和槓杆擴張來追逐回報。
主要後果:
家庭用不斷漲的資產價值來彌補停滯的工資增長。
公司優先考慮股東至上,將生產外包,並追求金融工程。
經濟體的增長與生產力脫鉤,依靠資產通脹來維持需求。
這種「沒有生產性用途的債務」(debt without productive use)動態,已經掏空了國內的工業基礎,並創造了一個爲資本回報(returns on capital)而非勞動回報(returns to labor)而優化的經濟體。
後疫情時代的財政體制加劇了這個問題。創紀錄的主權債務發行「擠出」(crowded out)了公共信貸市場中的私人借款人,將資本推向了私人借貸結構。
私人信貸基金現在基於被人爲壓縮的公共利差來爲貸款定價,這創造了一個反射性的反饋循環:
公共發行下降 → 受委托的買家(Mandated buyers)追逐有限的高收益供應 → 利差收緊 → 私人信貸重新定價(更低) → 更多發行轉向私募 → 循環得以加強。
與此同時,联准会自 2020 年以來對企業信貸的隱性擔保,扭曲了利差本身的信息價值。違約風險不再由市場定價,而是由政策管理。
被動投資的興起進一步破壞了價格發現。基於指數的資金流主導了股權交易量,將所有權集中在少數幾個萬億級的管理者手中,而他們的激勵機制是同質化的,且受制於基準(benchmark-bound)。
其結果是:
中小市值上市公司遭受結構性流動性枯竭之苦。
股票研究的覆蓋範圍已經崩潰。
IPO 市場已經萎縮,取而代之的是後期私募輪(F 輪、G 輪等),而公衆投資者無法參與。
市場的廣度和活力已被寡頭壟斷和算法流動性所取代,這在資金流逆轉時會制造出波動性集羣。
金融的同質化(Financial homogeneity)也反映在實體經濟中。一個健康的資本主義體系需要異構的(heterogeneous)激勵機制——企業家、貸款人和投資者追求不同的目標和時間跨度。然而,今天的市場架構將風險承擔壓縮到了一個單一維度:風險約束下的收益最大化。
歷史上,創新在多元化的產業和資本結構相交融的地方蓬勃發展。而今這個生態系統正在崩潰,「人人放貸,無人投資」,這正在減少「意外的 Innovation」(serendipitous innovation)和長期的生產力增長。
隨着這種結構侵蝕了有機的增長潛力,國家(the state)正重新成爲主要的經濟參與者。從《芯片法案》(CHIPS Act)到綠色補貼,財政產業政策正被用來彌補私人資本形成的失敗。
這代表了中美模式的部分倒置:美國現在利用有針對性的公私合作夥伴關係(PPP)來重新錨定供應鏈並創造名義增長,而中國則利用剩餘電力和制造業來維護其全球主導地位。
然而,(美國的)執行仍然不均衡、受政治約束、資源效率低下,且地理分配不當(例如,在水資源稀缺的亞利桑那州建造半導體工廠)。盡管如此,這種哲學上的轉變是決定性的。
四十年金融優化的後果,在資產財富和工資收入的巨大差距中顯而易見。住房和股票現在佔 GDP 的份額創下歷史新高,而實際工資卻停滯不-前。
如果沒有機會的再分配——不是通過轉移支付,而是通過所有權(ownership)——政治穩定就會受到侵蝕。從關稅到產業民族主義,民粹主義和保護主義運動的興起,是經濟權利被剝奪(economic disenfranchisement)的一種症狀。美國也無法幸免,它正在引領這場實驗。
這(注:指當前的體制)不是一個單一的「明斯 key 時刻」(Minsky moment),而是意味着逐漸的侵蝕——更低的實際回報、緩慢的「去股權化」(de-equitization),以及通過政策幹預管理的偶發性波動。
值得關注的關鍵主題:
公共信貸的主導地位:隨着赤字持續,「擠出效應」將繼續。
工業回流(re-onshoring):政府通過補貼驅動名義增長。
私人信貸飽和:最終將出現利潤空間壓縮和個別違約(idiosyncratic defaults)。
股權停滯:隨着資本追逐確定性而非增長,將出現長達十年的估值倍數壓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