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廣場用戶們,廣場使用界面全新升級啦!新版本界面更清新簡潔、操作更流暢絲滑,還有多項貼心新功能上線,快來更新體驗吧!你對新版界面有什麼感受?你最喜歡的新功能是哪一個?你發現了哪些驚喜或變化呢?發帖分享新版廣場使用體驗,瓜分 $10 分享獎勵!
🎁 我們將精選 10 位幸運用戶,每人獎勵 $10 合約體驗券!
參與方式:
1⃣️ 關注 Gate廣場_Official;
2⃣️ 帶上 #我的广场升级体验 標籤發帖,分享你的使用感受,比如界面風格體驗、細節功能變化、你最喜歡的新功能,或優化建議等;
3⃣️ 帖子內容需至少 30 字,並且只帶本活動標籤;
廣場界面煥新介紹文章:https://gate.com/post?post_id=14774358&tim=ARAbClhcBQNwWRIVGAoGBB5QX1sO0O0O&ref=BFlBUFwL&ref_type=105
活動截止時間:2025/10/26 18:00(UTC+8)
你的體驗是我們持續優化的動力!趕快參與和大家分享吧!
降息週期與加密監管松綁,2025联准会對加密市場的影響!
摘要:政策拐點已至,联准会正在重新定義加密資產在金融體系中的位置。联准会的貨幣政策動向一直是全球金融市場的風向標,加密資產市場也不例外。每當联准会釋放鴿派或鷹派信號,比特幣等加密貨幣常常應聲而漲跌。
2025年10月15日凌晨,联准会主席鲍尔的一席講話引發全球市場震動。在暗示本月可能降息的同時,他罕見提及加密貨幣行業正變得越來越“主流”,並預計銀行將加強與該行業的合作。
联准会政策轉向間接推動了監管框架的優化。SEC在2025年批準了以太坊質押ETF和Solana ETF,標志着加密資產首次被納入傳統金融體系。摩根大通等機構開始提供加密貨幣現貨交易服務,而BlackRock的比特幣ETF規模在200天內突破400億美元,顯示機構資金正加速流入。 這場講話背後,是美國貨幣政策與金融監管正在發生的深刻轉變。2025年成爲美國加密監管的“分水嶺”,一系列曾經嚴苛的限制措施被悄然松綁。
01 貨幣政策轉向:降息週期下的風險偏好回升
鲍尔的表態並不突兀。美國勞動力市場已出現放緩跡象,新增就業連續數月低於預期。對联准会而言,繼續維持高利率可能加劇企業融資壓力,壓縮居民消費,而適度降息則爲經濟“軟著陸”提供緩衝。
降息信號公布後,市場風險偏好迅速升溫。比特幣、以太坊等主流加密資產在政策公布後的數周內普遍漲,傳統金融機構的投資行爲也出現新的分化。
這種市場反應印證了鲍尔此前的判斷:加密貨幣與傳統金融體系的關聯正日益緊密。貨幣政策的變化,開始直接而迅速地傳導至加密市場。
02 監管範式轉換:從“專項監控”到“一體化監督”
更值得關注的是联准会監管框架的系統性調整。2023年,联准会設立“新穎活動監管項目”(Novel Activities Supervision Program),對銀行涉足加密、區塊鏈等新型活動進行單獨監督。
到2025年8月,這一專項監管項目宣告終止。联准会宣布將銀行從事加密與金融科技類活動納入常規監管流程。這一變動代表監管模式從專門監控走向“一體化監督”。
《路透社》在報道中指出,此舉旨在減少重復機制、提高效率。《Banking Dive》評論認爲,這意味着監管對銀行加密業務的“差異化標籤”開始消退。
03 政策松綁:三大監管機構的協同行動
2025年成爲美國加密監管的政策松綁年:
這一系列政策調整標志着監管思路的根本性轉變:從“先設防再觀察”變爲“納入框架,規範發展”。
04 穩定幣與CBDC:監管框架清晰化
政策層面,監管邏輯也變得更加細化。聯準會理事Christopher Waller在年中演講中明確表示,支付穩定幣應當至少由等額的安全、流動性強的資產支撐,並保證用戶能按票面價值贖回。
這一立場與2025年國會通過的《GENIUS法案》方向一致,爲穩定幣發行提供了明確的法律依據。
與此同時,關於央行數字貨幣(CBDC)的討論也迎來定論。在新的立法環境下,联准会直接向公衆發行數字美元的可能性基本被排除,爲私人穩定幣留下了發展空間。
05 市場影響:傳統金融機構加速入場
監管環境的明朗化,爲傳統金融機構掃除了入場障礙。多家大型銀行已公開表示正在探索加密資產托管、交易等業務。加密服務正在從“邊緣業務”變成“標準配置”。
對加密行業而言,監管的可預期性大大降低政策風險。銀行與加密機構的合作渠道更加暢通,資金流動更加合規有序。
联准会的這一系列舉措,體現了一種“回歸秩序”的監管思路。加密資產不再被視爲金融體系的異類,而是被納入既定制度框架中接受規範。
2025年的政策轉向,爲加密資產與傳統金融的融合鋪平了道路。當降息週期遇上監管松綁,加密市場可能正站在新一輪發展的起點上。盡管政策寬松利好加密市場,但監管審查仍存不確定性。美國關稅政策(11月1日生效)和SEC審批延遲可能引發短期波動 。此外,槓杆基金流動性壓力(如10月11日閃崩事件)尚未完全恢復,需警惕市場回調風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