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地毯詐騙是加密貨幣領域最常見的詐騙手法之一,指項目創辦人在吸引大量資金投資後,突然將所有資金抽走並消失。這類詐騙多見於去中心化交易所(DEX),詐騙者會先創建外觀合法的代幣,並提供流動性,待投資人購入後迅速撤出全部流動性資金,使代幣價值歸零。其名稱源自「拉地毯」的比喻,象徵突然移除支撐導致他人跌倒,在加密市場中是一種極具危險性的投資風險。
此類詐騙通常具有以下典型特徵:
行銷誇大:項目方透過社群媒體大肆宣傳,營造項目即將暴漲的假象,吸引投資人注意與資金。
團隊匿名:創辦人及開發團隊常隱藏真實身分,缺乏可驗證的背景及專業資歷。
流動性掌控:項目創辦人掌握交易對資金池的全部控制權,未鎖定流動性或未使用第三方託管。
程式碼後門:在智能合約中故意設置後門,使創辦人能執行特權操作,例如限制用戶賣出代幣。
速成項目:從創立到推廣時間極短,缺乏完整開發歷程及透明路線圖。
複製程式碼:多數跑路項目直接複製他人程式碼,欠缺創新與技術特色。
常見技術手法包括:
拉地毯詐騙對市場造成的衝擊不可忽視:
直接財務損失:據統計,2021年拉地毯詐騙造成損失超過27億美元,2022年亦損失數十億美元。
信任危機:每次大規模跑路均削弱投資人對整體加密生態的信心。
監管壓力:跑路事件頻繁成為主管機構介入加密市場的重要理由。
創新受阻:投資人因擔憂受騙,降低對真正創新早期項目的支持意願。
辨識及防範拉地毯詐騙面臨多重挑戰:
技術門檻高:一般投資人缺乏審查智能合約程式碼能力,難以發現潛在惡意設計。
資訊不對稱:項目方掌握全部資訊,投資人僅能依賴片面資訊做判斷。
法律追訴困難:
防範措施包括:充分盡職調查、使用智能合約審核工具、確認流動性鎖定、尋求社群共識,以及選擇低風險投資平台。
拉地毯詐騙提醒我們,數位資產市場需要在監管與技術創新之間取得平衡,既要保護投資人免受詐騙,也不能扼殺真正的創新。
拉地毯詐騙是區塊鏈技術普及過程中最嚴重的負面現象之一。雖然短期內難以根除,但隨著產業自律機制健全、區塊鏈分析工具進步,以及智能合約安全審核標準發展,此類詐欺行為有望逐漸減少。投資人需深刻理解詐騙運作機制,培養批判思維與風險意識,才能保障加密資產安全。同時,產業更需提升透明度與責任機制,才能建立健康可持續的加密生態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