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沒注意到,現在 morpho 上竟然有 120 億美元資金處於「閒置」狀態。
120 億美元,這金額足夠你退休了嗎?
我來詳細說明一下,因為乍看之下,這種機制確實讓人難以理解。這屬於典型的超額抵押借貸——你投入這台自動販賣機 1 美元,卻只拿回 0.75 美元。那究竟是誰在使用這種「販賣機」?為何有人願意鎖定更多資金,但卻只能領回更少?乍看之下完全不合理,彷彿是交易史上「最差的交易」。但當你真正深入了解用戶族群及其操作方式時,就會發現其中蘊含值得探究的邏輯。
以下是 morpho 上第二大金庫的所有頭寸明細。
這些 Logo 相當有辨識度。
這究竟是什麼操作?
仔細檢視這些頭寸,這並非某位散戶在用垃圾幣投機,也不是巨鯨在跨平台套利。事實上,這是一組精心設計的資產組合——無論哪個層面都展現高度專業和策略性,顯然由團隊有計畫地管理。
事實證明,這裡正發生著非常有意思的事……
你要知道,全球前十大對沖基金有八家——這些巨擘管理著數千億美元資金——本質上都在做同樣一件事:建立多元化、近乎市場中性的投資組合,透過系統化對沖消除 Beta,只保留 Alpha,再為整體組合加槓桿,進一步放大收益。這是他們的標準操作手冊,也是傳統金融機構常用策略。其實,原理並不複雜,核心就是高階風險管理加槓桿,把有限收益提升至更高層次。
但問題在於:DeFi 缺乏投資組合槓桿。整個產業沒有任何去中心化交易所提供這種全球資產管理機構普遍使用的核心功能。回顧過去,雖然我們已經建構了自動化做市商、收益聚合、永續合約、選擇權協議、借貸市場等完整的金融體系,卻唯獨缺少最能讓機構資產管理規模化的關鍵機制。
那麼,這和 morpho 有什麼關聯?畢竟 morpho 連基本的低抵押借貸都還沒做到,更別說能讓機構交易員「賓至如歸」的投資組合保證金模式。
你會發現,截圖中那些色彩鮮明、看似 DeFi 協議但又有些特殊的 Logo,其實多半是市場中性基金,這些基金主要在鏈下運作。這些是專業資產管理團隊在傳統市場執行的策略,巧妙之處在於:他們僅在鏈上發行代幣作為分配工具。如此一來,DeFi 用戶就能直接參與鏈下策略,免去傳統基金管理、合規、KYC 或合格投資人審查等繁瑣流程,也不必擔心效率低落。
morpho 的金庫策展人會挑選這些代幣,打造多元化的市場中性鏈下基金組合。策展人實際上扮演著「基金中的基金管理者」角色,負責挑選策略、分配權重、平衡投資風險。用戶和投資人可透過金庫,對這些多元化的市場中性投資組合進行循環加槓桿操作——抵押、借貸、再抵押、再借貸,反覆疊加槓桿,最大化機構級市場中性策略的效益。
因此,這台只返還 0.75 美元的自動販賣機也就有了真正的意義。若你運作穩定且波動率低的市場中性策略,透過循環加槓桿 3 到 4 倍,原本 8% 的年化收益即可提升至 24%~32%。而底層投資組合因為市場中性及策略分散,即使加高槓桿,清算風險仍然可控。
DeFi 已用最精巧的方式實現了傳統資產管理的核心要素——多元化、市場中性和投資組合槓桿。雖然這並非設計初衷,也不算優雅,但確實可行。morpho 上的 120 億美元就是最佳證明:只要工具到位,用戶總能用膠帶和超額抵押協議,重建自己真正想要的金融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