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天文學家:「外星飛船」或偽裝成彗星逼近地球,反向彗尾、罕見成分…不像是自然天體

robot
摘要生成中

3I/ATLAS 將於 10 月 29 日通過近日點。反向彗尾、軌道傾角與成分特徵,引發哈佛學者 Avi Loeb 與主流行星科學家對「外星飛船」假說的攻防。國際社群正等待觀測數據,驗證這顆星際訪客到底是彗星還是智慧產物。 3I/ATLAS 這顆從太陽系外闖入的星際天體,將於下週 10 月 29 日通過近日點,屆時速度上看每秒 68 公里,並將暫時隱沒在耀眼日光後方。它是人類確認的第三個星際訪客,卻因獨特的「反向彗尾」、偏紅彗髮與異常鎳、氰化物含量,讓天文學界出現分歧:是自然彗星,還是外星探測器? 3I/ATLAS 發現經過與雙方論點 今年 7 月初,ATLAS 望遠鏡系統率先捕捉到這顆大小約等同紐約市的暗淡光點。美國太空總署 (NASA) 小行星研究官 Tom Statler 隨即將觀測資料送交國際天文學聯合會,並提出初步判讀,將 3I/ATLAS 歸類為彗星。他強調: 「它看起來像彗星,也做著彗星會做的事,在各方面都非常像我們已知的彗星。」 但是哈佛大學天文學系主任 Avi Loeb 則不以為然。他認為,多項跡象顯示 3I/ATLAS 或許是外星文明打造的飛行器,正利用太陽引力進行動力操控: 不尋常的軌道: 該物體的路徑與我們太陽系中行星的軌道平面高度一致,這在統計學上機率很低。 「反向彗尾」: 與典型彗星的彗尾指向遠離太陽的方向不同,觀測到 3I/ATLAS 有一個指向太陽的光暈,或稱為「反向彗尾」。 巨大的尺寸與質量: 它的尺寸和質量遠超過先前探測到的兩個星際物體,直徑至少 3.1 英里,重量估計達 330 億噸。這個大小相當於 569 座中國長城或 55 億頭大象。 不尋常的成分: 光譜分析檢測到高濃度的鎳和極少的鐵,這種成分在自然天體中不常見,但在工業生產的鎳合金中卻很普遍。 他在多場受訪時估算,「非自然起源」機率可達 30 % 至 40 %…雖然機率不高,但若證實,對人類文明的意義難以估量。 歐伯斯效應與「黑天鵝」爭議 Loeb 將焦點放在「歐伯斯效應」(Oberth effect)。根據火箭動力學,若推進器在速度最快的近日點燃燒,相同燃料可帶來更大量動能變化。他推測,3I/ATLAS 不但可能在 10 月 29 日進行機動,還可能釋放微型探測器,進入火星與木星之間的太陽軌道,或飛往金星附近。 Loeb 進一步指出,該天體軌道平面與黃道面夾角不到 5 度,「隨機機率僅約五百分之一」,加深他對「母艦」假說的信心。 這番論點引來科學界廣泛討論。部分行星科學家認為,Loeb 提出的數據選擇性偏高,忽略其他星際彗星可能同樣落在低傾角軌道的樣本空白;也有人提醒,30 % 的主觀機率並非測量所得,而是個人判斷。 後續觀測與防禦演習 預計 3I/ATLAS 將在 2025 年 10 月底最接近太陽,並將在 2025 年 12 月 19 日最接近地球,全世界的光學、紅外線與無線電望遠鏡都已排定觀測時段。一旦它再次被捕捉,天文學家將比對軌道變化,檢驗是否出現「煞車」造成的微小偏移,並追蹤彗髮形態是否持續維持反向。 在此之前,國際小行星警報網路 (IAWN) 也將於 11 月 27 日至明年 1 月 27 日舉行行星防禦演習,測試對不明星際物體的測距、塵氣監測與動力學預測能力。 總的來說,目前沒有任何直接證據顯示 3I/ATLAS 與外星文明相關,但它已迫使科學家審視觀測手段與理論假設的極限。無論最終結論指向自然彗星或智慧產物,這顆星際旅者都為人類打開了新的想像窗口,也提醒眾人浩瀚的宇宙仍蘊藏無數未知,下一個挑戰或許就在觀測死角之外。 相關報導 比特幣的量子飛躍:2030 年將如何改變一切 馬斯克嚴峻提問:量子電腦能否破解比特幣? 面對量子攻擊,中本聰的109萬枚比特幣該動嗎?〈哈佛天文學家:「外星飛船」或偽裝成彗星逼近地球,反向彗尾、罕見成分…不像是自然天體〉這篇文章最早發佈於動區BlockTempo《動區動趨-最具影響力的區塊鏈新聞媒體》。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留言
0/400
暫無留言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